- A+
这事儿真不能怪孩子!孩子的拖拉磨蹭、注意力不集中,其实是由孩子的大脑结构决定的。
理解了孩子在学习阶段的大脑结构,很多问题就能迎刃而解了。
下面总结的都是干货,有点干,有点长,但是一定能帮助到大家,都是我亲自验证过的。
如果有时间,希望一定要看完,有时候可能一句话就能改变固有的认知。
而我们的认知就是孩子的天花板,只有我们不停的学习与成长,孩子能触碰到的世界才更宽广!
先来说下大纲:
1.为什么孩子自控力差,专注力差?
2.打骂吼,能不能解决问题?
3.马上就能用上的小技巧
(1)专治磨蹭--如何快速启动
(2)最佳奖励--大脑自带的奖赏机制
(3)排除干扰--打造最佳学习环境
(4)学会鼓励--让好的行为可复制
一、为什么孩子自控力差,专注力差?
这个要从我们大脑的构造说起。
你以为我们的大脑只有一个指挥中心吗?
那你就错了,我们不是有一个指挥中心,而是有三个!无论做任何事情,有任何反应,做任何决策,都是这三个指挥中心相互博弈的结果。
这就是“三脑理论”。脑科学上称为:本能脑(又叫原始脑、爬行动物脑)、情感脑(又叫边缘脑、哺乳动物脑)、理智脑(又叫新脑、人类脑)
三脑理论假说,是美国神经学专家Paul MacLean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提出的理论。随着后继者科学家们的持续研究,这个理论被发现有一些不太准确的地方,但是它依然是离真相最接近的理论之一。
“本能脑”是最先出现的脑结构。
它主要由脑干、小脑组成。控制我们最基本的本能和行为,比如呼吸、心跳、睡眠等一系列重要生理功能,以及遇到危险的本能反应。
举个例子,当我们面前突然出现一只恶狗,我们的第一念头就是快跑,这就是本能脑在起作用,它要保证身体的安全。
本能脑迄今已经进化了几亿年。反应最迅速。
它就像自私的王后一样,只照顾自己的愿望和需求,趋向快乐而躲避痛苦。如果觉得不安全,它就会出现三种反应:战斗、逃跑或僵住,这就是人类自我保护或攻击的本能反应。
“情绪脑”主要是由海马结构、杏仁核等组成。
杏仁核的作用是产生情绪,储存记忆,海马结构能将我们的短期记忆转化为长期记忆。它与原始脑共同工作了五千万年。
它就像一个多愁善感的小公主一样,拥有复杂的情绪,渴望被尊重、被爱、被接纳、被信任,并且讨厌变化,喜欢呆在舒适区。
“理智脑”,包含大脑皮层和一些神经元组织。它分为左右两个半球,就是为人们所熟知的左右脑。控制着人们的想象力、创造力、理性思考以及言语能力。
理智脑中还有一个特别重要的部分,叫“额叶前端”,它是我们大脑中的“总司令”,不但控制着我们一系列的高级认知功能,还能权衡利弊,抑制本能脑的一些活动,防止我们做出一些不恰当的行为。
如果我们的理智脑足够强大,我们就能做好很多事情。比如控制食量保持身材、比如少玩手机多看书、比如早起锻炼少睡觉,然而事实往往事与愿违。
明明说好要节食减肥,聚餐火锅还是没忍住;
明明计划每天背一句亲子英语,亲子英文
的书始终还是没有翻开;
明明定好闹钟准备早起跑步,然而关掉闹钟后,依然没有打破“再多睡一会儿”的魔咒。
究其原因,是因为比起本能脑和情绪脑,理智脑简直弱爆了。
以下会介绍四个原因。
理论数据节选自周岭的《认知觉醒》第一章第一节“大脑:重新认识自己”中的“高低之分与权利之争”这一段。
首先,它进化的时间短。
本能脑已经有近3.6亿年的历史,情绪脑有近2亿年的历史,而理智脑才出现250万年。
如果把本能脑比作100岁的老人,情绪脑就相当于一个55岁的中年人,而理智脑就像是一个不满1岁的小宝宝。
纵然这个宝宝再聪明,但胳膊拧不过大腿,弱小的他很多时候根本无能为力。
其次,它占有的神经元细胞少,而且不会被优先供血。
我们的大脑里大约有860亿个神经元细胞,而本能脑和情绪脑拥有其中的80%,所以他们对大脑的掌控力更强。
同时他们距离心脏更近,一旦出现紧急情况,可以优先得到供血。这也是为什么当我们极度紧张时,往往会觉得大脑一片空白,其实是我们的理智脑此时供血不足了。
还有一个原因,它运行速度很慢。
本能脑和情绪脑,运行速度极快,至少可达1100万次/秒,堪比世界上最快的计算机,而理智脑运行速度仅为40次/秒。
所以很多时候,我们的理智脑还没来得及启动,就被本能脑和情绪脑的想法直接KO了。
更要命的是,理智脑成熟的特别晚。
本能脑在一出生的时候就已经比较完善了,情绪脑则要到青春期早期才趋于完善,而理智脑要等到20~25岁才能基本成熟。
所以,由于理智脑与本能脑和情绪脑力量的悬殊,很多时候我们都力不从心,如果不进行刻意训练,就很容易向本能和欲望妥协。
成年人尚且如此,更何况是理智脑还远未成熟的孩子呢?
我们用这个理论来重新看待下孩子写作业或者其他的一些学习行为,就会有新的思考方向。
二、打骂吼,能不能解决问题?
当你打骂吼的时候,孩子会恐惧紧张害怕,他的情绪立刻传递给本能脑,本能脑就会觉得不安全, 就会激发他身体中的一个本能反应,“战斗-逃跑”反应。
本能脑启动是件特别耗费能量的事,因为它调取了大量的血液来让我们心跳加快,呼吸急促,分泌应激激素,并将血液传递给四肢随时准备逃跑或者战斗。
而此时的理智脑就被忽略了, 得不到足够的供血,思考就变得非常慢,甚至一片空白。
这个时候,你再问孩子,他很可能什么也答不上来,甚至平常会做的题,现在也不会做了。
孩子会瞬间失去所有的信心,觉得自己根本就学不会,觉得学习太难了,真不想学习。
更要命的是,在这种害怕恐惧的情绪下,他的记忆是非常深刻的,他深深的记住了我不爱学、我不会学。
这下糟糕了,下一次开始学习的时候,这段记忆又被唤醒,一旦碰到难题,或稍稍不顺利,他就想要逃避。
回想下,是不是只要哪天咱们发火了,那天的学习效果就很差?
所以,打骂吼能解决问题吗?
很显然不能,越小的孩子带来的副作用越大。本来我们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好好学习,但是结果却让孩子越来越逃避学习。
三、马上就能用的上的技巧
原谅孩子吧。
孩子专注力差、自制力差,主要因为他的理智脑太过薄弱,他所有的让你头疼的行为其实都是天性使然。
但是,成长就是克服天性的过程。孩子,总归要成长。
所以我们需要找到技巧来帮助孩子。切记,咱们是来帮助孩子的,那个可爱的熊孩子需要咱们的帮助。(不是责骂!)
1.专治磨蹭--如何快速启动
「启动能量原理」
哈佛心理学导师肖恩·埃科尔,有一次拿自己做了个实验,他怎么做呢?
他很喜欢弹吉他,常言说,养成一个习惯要21天,于是他做了一个21天的表格,贴到墙上,跟自己约定,弹一天吉他就在上面打个勾,如此这般,只要等21天就能养成习惯了,并且演奏技术也会提高。这真是一件令人期待的事。
你猜,21天后他成功了吗?
并没有,他的表格上只打了4个勾,真是少的可怜!什么提高技术,什么养成习惯,现在就像是一个尴尬的笑话!
反倒是他最不想浪费时间的电视节目却一天不落的看下来,每天回到家往沙发上一坐,拿起遥控器,一看就是两三个小时。
后来他受到一些启发,仔细的回顾了这个实验:
他把吉他放在了壁橱里,看不见,也摸不到,虽然距离并不远,但是从站起来,走到壁橱,取出吉他这件事,恰好需要20秒,而这20秒的启动能量却成了弹吉他的主要障碍。
而点击遥控器开机看电视,只需要1秒钟。
那么如果将两件事情的启动能量改变下会怎么样呢?
于是,他买了个吉他架,把吉他拿出来挂上去,放到沙发旁边,启动能量只需1秒,这样每次路过的时候顺手就扒拉几下,美妙的声响总是让他忍不住多弹一段时间。而电视遥控器
呢,他把遥控器的电池扣下来,然后走了20秒的时间,把它放到了卧室的抽屉里。
每次准备看电视时,他一想到还要走20秒拿到电池再重新装上,太麻烦了,于是很快他就自己拿起一本特意放在沙发上的书读起来,或者弹弹旁边的吉他。
就这样,把事情的启动能量一转换, 根本不需要什么21天的表格,很快他就形成了新的习惯。
这个“启动能量20秒规则
”实际上是安抚了我们的情绪脑,让它觉得压力不大,事情可控,它就会和理智脑好好配合了。
那怎样用在孩子的学习上呢?
「找到最小的切入点」
最重要的就是每天开始学习之前的第一个任务,它必须是孩子感兴趣并且容易启动的。
我们把第一个任务再细分到第一步。让第一步从一个毫无压力的小任务开始。
比如,我们的第一个任务是背一篇课文。
这可不简单,怎么办?
我们拆出第一步,跟孩子说,不着急,来,我们先读一遍。或者,我们就先把这段话的中心句找一下。
这样,任务的启动能量就小了,本来全背下来要五六分钟,可是我们读一遍也许就只需要二十几秒,孩子就不会抗拒的很厉害。再比如:我们需要做一页算术题
。
孩子一看,这么多题,压力好大。
我们拆出第一步,跟孩子说,来,我们先把所有尾数是和1相加的先做了,加1可是最简单的。
孩子一想还真是,高高兴兴的把所有加1的先做了。然后发现三分之一已经做完了,压力就不大了,而且也沉下了心,就更愿意继续做了。
具体怎么拆出一个启动能量最小的第一步,还得根据实际情况去调整。抛砖引玉,咱们见招拆招吧。
2.最佳奖励--大脑自带的奖赏机制
「列清单法」
要运用大脑的奖赏机制,得先说一个法则:列清单法。
以前我觉得列清单是个很浪费时间的事,就那么几项任务,开干不就完了吗?
还真不是这样。
比如孩子今天回来要做五项作业,如果有五项作业全放在脑子里,孩子就会有一种隐形的说不出来压力,总是觉得好烦呀,我还有那么多作业。
那他就很难塌下心来,还得时不时的浪费大脑能量去回忆下还剩多少作业。
那我们就干脆,把他大脑里隐形的这个压力拿出来,列成清单,一二三四写的清清楚楚,先干什么后干什么列的明明白白。
这样,大脑就清空了一部分,啥也不用考虑,跟着清单一次只做一件事情,踏踏实实,按部就班。
那怎么列这个清单呢?
◌按照咱们之前说的20秒启动法则,先列容易的,保证顺利启动。
◌每天的顺序最好一致,这样孩子会慢慢固化这套顺序,不用每天重新熟悉流程,就又节省了一部分能量,还能做到心中有数,更加有信心一气呵成。
◌每天学习前,和孩子一起花5分钟计划清单,看看孩子觉得哪个最简单。等孩子学会了,就可以让孩子自己尝试列清单,为以后的自主学习做准备。
「打勾法」
重点来了,想要及时获得大脑的奖赏,最简单最有效的方法就是:
每完成一项任务,就马上在清单上打一个勾(或者划掉)。
这个勾,意义重大。
因为这个时候,我们的大脑会分泌一种物质,叫做“内啡肽”。
内腓肽是一种神奇的物质,它可以让我们内心喜悦,降低焦虑感,让人体会到一种积极向上的、平和的感觉。这种感觉还可以让我们抵抗哀伤,创造力勃发,提高工作效率。
这是我们人类在进化过程中,大脑留下来的一个专门的神经奖赏机制。
诺贝尔奖金获得者罗杰.吉尔曼发现,人体产生内啡肽最多的区域以及内啡肽受体最集中的区域,居然就是学习和记忆的相关区域,因此内啡肽可以提高学习成绩,加深记忆。
我们每打勾一项任务,就是让孩子刻意感受下“大脑被奖赏”的感觉。很开心的继续下一项任务。
等打完最后一个勾,看着任务清单被全部完成,孩子就会感觉很有成就感。
他自己会有种感觉,作业有点难,有点多,但是,最终还是完成了。
我们家长这时候也可以及时介入,说一些话,来巩固下这种感觉。
比如:“哇,挑战成功啦,是全部完成了,对吗?”
一定要用那种充满赞赏和肯定的语气,孩子就会很自豪的说:“对啊,全部完成了!”
这种大大的喜悦感和成就感,就悄悄的记在了孩子的心里。
下一次学习的时候,孩子就知道,嗯,作业虽然有点多,但是我还是能完成的,他就对最终的那份成就感有所期待,就更愿意去开始学习。
这里咱们要注意,尽量不要这么说:快点写,写完了奖励你玩游戏。
孩子确实也抓紧时间写了,但写完那一刻,立马说我要去玩游戏啦,开心吗?开心,但那是因为能玩游戏而开心。
写完作业的目的就是为了玩游戏, 把作业解决掉我就可以去玩游戏,这在潜意识里形成什么样的概念呢?
孩子会觉得每次玩游戏,我还得先完成作业,作业就是个绊脚石,他就会越来越不喜欢写作业。
而且他认为写作业只是一个交易,下次你让他写作业,他还会给你谈条件,这样对形成自觉的学习习惯完全没有帮助。
3.排除干扰--打造最佳学习环境
其实我一直觉得只要肯学,外在条件都是次要的,不像我家孩子爸爸,必须摆好仪式才能学。
他考一级建造师那会儿,桌子太小不想学,凳子太高不想学,家里孩子太闹不想学,孩子不在家想念孩子不想学…
好在孩子倒是不要求这要求那,可是他就是不停的分心啊,桌子上每一个物件,他都能摸索个遍,然后开启十万个为什么的节奏。
探索是好事,可是能不能不要放在这时候,老母亲心里苦啊。
于是,学习前这个仪式还真是必不可少:桌面管理。
「桌面管理,去掉会分心的东西,仅留必要东西」
桌面上如果东西很多,孩子就需要调动能量去抑制,但是孩子的理智脑发育还很不成熟,他根本抑制不住。
假设在我们的提醒或者怒吼下抑制了一些,但抑制这个事情是需要消耗大脑能量的。
而孩子大脑的能量是有限的,他调用一部分能量来抑制这些诱惑,那么能用在学习上的能量就少了,甚至有可能不足以启动学习状态。
所以,不相关的全部拿走,桌面上只留当前学习必备的文具。
比如:左上角放尺子、橡皮、三支削好的铅笔,中间全部空着,只放当前的作业。右上角放其他清单上的作业,准备替换中间的作业。
为什么是三支铅笔,因为铅笔有时候会断,临时再去找笔或者削铅笔太容易打断学习。
不同的年级可能不同,根据自己的需要来。我侄女儿三年级,不用铅笔,老师要求用可擦笔,那就准备可擦笔(现在的孩子真高级啊)。
越干净越好,越整洁越好。孩子就不用调用过多的注意力资源来抑制这些诱惑。这样就能帮助孩子节省注意力资源。
「正式开始之前有个过渡」
你家孩子有没有一学习就要喝水,一学习就要上厕所的情况?
我家孩子就是这样,在客厅蹦跶的时候啥事儿没有,但是等好不容易坐到了书桌前,各种事儿就要来了!不是喝水就是上厕所,不是这里疼就是那里痒痒,真是气得分分钟想揍人。
但我们冷静的仔细观察下,很可能是因为孩子刚才在做的事情没有处理完成,他就会一直想着,导致这部分占用的大脑的能量就无法释放,再要求他去学习,他可能就能量不足。
孩子就会找各种借口,来延后学习这件很难启动的大事。
所以,不管孩子是找借口还是真的有需要,在正式开始前,有个过渡都很有必要。
这个过渡分两部分:
一是提前几分钟告知孩子稍后要学习。
二是花几分钟做学习前准备。
比如:
先跟孩子说下,5分钟后我们开始进行学习准备哦,让孩子有个心理准备。
最好用闹钟定时,这种不带感情的时间提醒比口头提醒更容易让孩子信任和在意。
时间到了以后,接下来进行5分钟左右的学习前准备。
跟孩子一起清点下文具,然后想喝水咱喝水,想上厕所就快去上厕所,想抓痒痒赶紧抓抓,还有事儿不?再想想,真没了?那咱就正式开始了哈~
然后就开始制定清单,逐渐从一项任务的第一步开始启动。
「和孩子同频」
你知道吗?在我们的大脑中有个重要的神经组织,叫做“镜像神经元”。
因为镜像神经元的存在,人类在社会交流过程中常常伴随着无意识模仿,尤其是孩子,会复制父母的动作、表情和行为模式。
当孩子看到别人在做一件事,他也开始做这件事,或者燃起做同样事情的欲望。
所以,如果想让孩子养成什么习惯,那么在孩子的视野范围内,我们家长就要多做什么。正所谓言传不如身教。
有一段时间,我们家孩子在这边学,孩子爸在那边刷抖音,一会儿哈哈哈,这个小孩儿真有意思,一会儿啧啧啧,石家庄又出现疫情了,一会儿叹口气,中年男人压力就是大呀…
孩子可是默契的很,一会儿跑爸爸那边去:哪个小孩儿,我看看!一会儿又抬头问爸爸,疫情又严重了吗?一会儿又好奇的说,爸爸,什么是中年男人啊?
我真想一口鲜血吐到孩子爸手机上。
你看如果我们家长都没有一个学习状态,要求理智脑还不完善的孩子注意力集中,是不是太过分了点。
现在孩子爸已经被我勒令在旁边看安静的看【忙碌爸爸也能做好爸爸
】这本书了。机智不?为我的机智点个赞吧 !
5.学会鼓励--让好的行为可复制
好孩子是夸出来的。但是这个夸可是有讲究的。
我家孩子最近爱玩儿象棋,跟爷爷下棋的时候,爷爷会让着他,总夸他,呀,你可真棒!
孩子信心满满的,去邀他爸决战,结果爸爸教他必须遵守规则,最终赢了他。
这下孩子不高兴了,再也不肯玩儿象棋了,为啥?他觉得他输了,他输了他就不棒了呀!
所以“孩子你真棒!”这样笼统的夸法是不行的。
孩子不知道自己棒在哪里,也不知道下次该怎么复制上次做的好的地方,他就会自己乱猜怎样是棒,比如必须赢了才是棒,速度快就是棒。
后来,我们集体都换方向夸了,都变成这样的:
“呀,你竟然知道马走日象走田?厉害厉害!”
“哇,这个炮架搭的真是神了,不但救了自己的马,还同时控制住了我的車!”(其实孩子根本没想那么多)
“虽然这次我赢了,但是我赢的好吃力呀,你这次可是完全遵守规则,并且还知道拿双車将我,差点我就输了,我都快不是你对手了”
这样夸后,孩子更爱玩象棋了,真的下的越来越好,遵守规则,还不怕输。
所以夸孩子,我们要夸细节,夸行为。
比如孩子今天吃东西时说,“我要给奶奶留一块”,可能孩子只是无心的善良,但我们就赶紧夸下,“你看,我们孩子就是知道分享,吃东西还想着别人,真是个好孩子。”
孩子就会很开心,而且知道原来爱分享是好的,下次我还要分享。
比如孩子今天学习很专注,很快就写完了,我们赶紧用赞赏的语气夸下孩子“哇,孩子,你今天学习可真专注,一次也没有跑开,你是怎么做到的,太厉害了,果然专注就是做的快!”
孩子就会明白,不乱跑,专注写,就做的快,下次我还要专注。
事实上,想让孩子做的更好,一句有技巧的鼓励要比一百句毫无目的的责备有用的多!
[总结]我们把这些小技巧按照先后顺序来总结下:
自主活动与学习间要有过渡,
桌面管理,只留必要文具,
列清单--容易的任务列在前,
切小点--第一步启动能量在20秒内,
打勾法--利用大脑的奖赏机制
和孩子同频--言传不如身教
夸具体细节--让好的行为可复制
最最重要的,是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,孩子的理智脑发育还远不成熟,就让孩子慢慢来吧!
- 我的微信
- 这是我的微信扫一扫
- 我的微信公众号
- 我的微信公众号扫一扫